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农家少闲月,秋日人倍忙。初秋时节,乌兰察布各地农田充满勃勃生机,农民抢抓农时忙管护,为丰收打好基础。农田、山峦、村庄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习多次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乌兰察布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全链条升级现代农牧业产业,持续推进燕麦产业提升、净菜进京、薯业提效增值、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奶业振兴“六大行动”,不断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打响,用生动实践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工作中耕耘希望土地,结出丰硕果实。
4月上旬,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锋利的铁犁划破了沉睡一冬的土地。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八苏木村的高标准农田春播现场,4000亩饲用玉米开播。2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匀速前进,喷药、播种、铺设滴管和地膜同步完成。
据农情监测,全市大部分农作物的春播于4月中下旬开始,察右前旗高标准农田里的玉米为何能够提前播种,瑞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部负责人李呈揭开了谜底。“能比全市大部分地区提前10天左右的秘诀是一膜双行双带的种植技术,播种过程中同时形成两垄玉米、预埋两根滴管,覆盖135厘米光降解地膜,完全封闭形成90厘米宽的拱棚,为玉米幼苗在膜内发芽、生长提供充足日照,同时迅速提升地温,有效抵御倒春寒对幼苗的影响,从而达到提前播种、延长生长期、提升产量的目的。而双行双带则大大减少滴管横向扩散距离,能够更加精准灌溉施肥,达到节水节肥的效果。”
李呈介绍,瑞田公司多年来探索出一套“为养而种、种养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今年公司播种的玉米全部作为公司牧场奶肉牛主要粗饲料使用。同时,通过整套先进设备对粪污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固体物作为优质的奶牛卧床垫料用于泌乳牛舍;液体作为有机肥无害化还田,实现了种养循环、环境友好的最终目的。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种养循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2022年,乌兰察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薯业提效增值行动和燕麦产业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700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完工并上图入库,“十二五”以来的277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排查整改完成;建设优质饲草基地144万亩、产草175万吨;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2万亩,因地制宜推动大型智能联栋温室现代化、设施果蔬会员制销售等多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净菜进京”行动,建设首都“净菜工厂、中央厨房”,扶持培育了宏福、川顺等一批净菜加工企业。
在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我市积极建设设施畜牧业,实施奶业振兴、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行动和生猪产能调控,全市牲畜存栏754.5万头只,生产肉类25万吨、鲜奶32.5万吨。
5月24日,我市自主选育的粮饲兼用型燕麦新品种“乌莜1号”在察右前旗进行大田推广,标志着我市向燕麦良种自主可控目标迈进一大步,成为我市助力“中国饭碗”扩容提质的又一生动实践。
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凤梧介绍:“‘乌莜1号’燕麦是近20年我市首个自主选育的燕麦品种,由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冀张莜1号为母本、永118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出苗快、抗旱耐瘠薄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的特点,在沙土、壤土、沙壤土、黑钙土上均能良好生长。目前,已在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化德县等7个旗县进行示范种植,今年预计扩繁2000亩。”
乌兰察布具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等气候特点,是我国燕麦原粮的最好产地,被誉为“全球燕麦黄金产区”。当前,我市大力实施燕麦产业提升行动,已累计开展燕麦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等试验100余项,目前正在培育乌莜2号、乌燕3号和乌燕4号等燕麦新品种。
这里更是历史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区,种植出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高、品相好、口感绵沙,是业内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也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繁育的完整体系;全市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40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全市脱毒种薯种植比例达到100%;全市现有中加、民丰、希森等种薯企业16家,组培室面积9.96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一,网室面积达到4146亩,居全区第一,气雾培面积123亩,居全国第一,具备了年生产脱毒苗10亿株、微型薯20亿粒的能力。2022年生产脱毒苗2.6亿株、微型薯3.8亿粒、原种12万吨,生产的种薯除满足本市需求外,还销往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种薯销售份额约占全国6%。
培育良种已成为乌兰察布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制胜法宝和不竭动力。2022年,乌兰察布不断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建设马铃薯良繁基地40万亩,在卓资县建设燕麦制种基地2.5万亩,5个马铃薯和1个燕麦新品种在农业农村部登记;
“乌兰察布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建成四子王旗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场,建立8个肉羊品种核心群,“杜蒙羊”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实现肉羊自有品种“零”的突破;新增创建“凉城边鸡”自治区核心育种场;中加、赛诺公司成功揭榜自治区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
美食美味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标尺,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独特名片。涵盖马铃薯、燕麦、酸奶3大单品、11个“一县一品”、80多个企业品牌的框架体系已构建完成,品牌授权企业83家,线上和北京、呼和浩特、乌兰察布4家线下品牌专营店开始运营……“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打造,让绿色纯天然的乌兰察布美食走入大众视野,走向高端市场。
4月28日,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展销中心在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并对外向公众开放这一“永不落幕”的展销平台。我市围绕“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产业,组织“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57家企业、360余种优质农畜产品入驻乌兰察布展区。展区内人头攒动,参观、品尝、购买的市民们络绎不绝,熏鸡、月饼、酸奶、胡麻油等产品供不应求,品鉴区的预制菜更是得到连连称赞。
一饭膏粱系万家,柴米油盐关民生。为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22年乌兰察布用负责的态度、有力的举措,使得农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3%、0.82%,地膜回收率达到82%,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7%和85%。同时,积极推动察右前旗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国家考核认定并挂牌,持续创建察右后旗产业强镇和丰镇市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培育壮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等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效推动农牧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农企紧密型利益联结率达到61%。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绵绵流长,于坚持与付出之中给人以无限希望。播下希望、勤于耕耘、迎接收获,乌兰察布亦于坚持与付出之中扎实推进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推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出丰硕果,踏上新征程。
农家少闲月,秋日人倍忙。初秋时节,乌兰察布各地农田充满勃勃生机,农民抢抓农时忙管护,为丰收打好基础。农田、山峦、村庄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习多次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乌兰察布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全链条升级现代农牧业产业,持续推进燕麦产业提升、净菜进京、薯业提效增值、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奶业振兴“六大行动”,不断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打响,用生动实践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工作中耕耘希望土地,结出丰硕果实。种养结合 科技赋能奏响奋进曲4月上旬,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锋利的铁犁划破了沉睡一冬的土地。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八苏木村的高标准农田春播现场,4000亩饲用玉米开播。2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匀速前进,喷药、播种、铺设滴管和地膜同步完成。据农情监测,全市大部分农作物的春播于4月中下旬开始,察右前旗高标准农田里的玉米为何能够提前播种,瑞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部负责人李呈揭开了谜底。“能比全市大部分地区提前10天左右的秘诀是一膜双行双带的种植技术,播种过程中同时形成两垄玉米、预埋两根滴管,覆盖135厘米光降解地膜,完全封闭形成90厘米宽的拱棚,为玉米幼苗在膜内发芽、生长提供充足日照,同时迅速提升地温,有效抵御倒春寒对幼苗的影响,从而达到提前播种、延长生长期、提升产量的目的。而双行双带则大大减少滴管横向扩散距离,能够更加精准灌溉施肥,达到节水节肥的效果。”李呈介绍,瑞田公司多年来探索出一套“为养而种、种养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今年公司播种的玉米全部作为公司牧场奶肉牛主要粗饲料使用。同时,通过整套先进设备对粪污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固体物作为优质的奶牛卧床垫料用于泌乳牛舍;液体作为有机肥无害化还田,实现了种养循环、环境友好的最终目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种养循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2022年,乌兰察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薯业提效增值行动和燕麦产业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700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完工并上图入库,“十二五”以来的277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排查整改完成;建设优质饲草基地144万亩、产草175万吨;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2万亩,因地制宜推动大型智能联栋温室现代化、设施果蔬会员制销售等多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净菜进京”行动,建设首都“净菜工厂、中央厨房”,扶持培育了宏福、川顺等一批净菜加工企业。在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我市积极建设设施畜牧业,实施奶业振兴、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行动和生猪产能调控,全市牲畜存栏754.5万头只,生产肉类25万吨、鲜奶32.5万吨。孕育未来 中国饭碗装中国好粮5月24日,我市自主选育的粮饲兼用型燕麦新品种“乌莜1号”在察右前旗进行大田推广,标志着我市向燕麦良种自主可控目标迈进一大步,成为我市助力“中国饭碗”扩容提质的又一生动实践。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凤梧介绍:“‘乌莜1号’燕麦是近20年我市首个自主选育的燕麦品种,由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冀张莜1号为母本、永118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出苗快、抗旱耐瘠薄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的特点,在沙土、壤土、沙壤土、黑钙土上均能良好生长。目前,已在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化德县等7个旗县进行示范种植,今年预计扩繁2000亩。”乌兰察布具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等气候特点,是我国燕麦原粮的最好产地,被誉为“全球燕麦黄金产区”。当前,我市大力实施燕麦产业提升行动,已累计开展燕麦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等试验100余项,目前正在培育乌莜2号、乌燕3号和乌燕4号等燕麦新品种。这里更是历史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区,种植出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高、品相好、口感绵沙,是业内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也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繁育的完整体系;全市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40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全市脱毒种薯种植比例达到100%;全市现有中加、民丰、希森等种薯企业16家,组培室面积9.96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一,网室面积达到4146亩,居全区第一,气雾培面积123亩,居全国第一,具备了年生产脱毒苗10亿株、微型薯20亿粒的能力。2022年生产脱毒苗2.6亿株、微型薯3.8亿粒、原种12万吨,生产的种薯除满足本市需求外,还销往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种薯销售份额约占全国6%。培育良种已成为乌兰察布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制胜法宝和不竭动力。2022年,乌兰察布不断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四子王旗、察右前旗建设马铃薯良繁基地40万亩,在卓资县建设燕麦制种基地2.5万亩,5个马铃薯和1个燕麦新品种在农业农村部登记;“乌兰察布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建成四子王旗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场,建立8个肉羊品种核心群,“杜蒙羊”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实现肉羊自有品种“零”的突破;新增创建“凉城边鸡”自治区核心育种场;中加、赛诺公司成功揭榜自治区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创造价值 纵享舌尖的纯真美味美食美味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标尺,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独特名片。涵盖马铃薯、燕麦、酸奶3大单品、11个“一县一品”、80多个企业品牌的框架体系已构建完成,品牌授权企业83家,线上和北京、呼和浩特、乌兰察布4家线下品牌专营店开始运营……“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打造,让绿色纯天然的乌兰察布美食走入大众视野,走向高端市场。4月28日,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展销中心在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并对外向公众开放这一“永不落幕”的展销平台。我市围绕“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产业,组织“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57家企业、360余种优质农畜产品入驻乌兰察布展区。展区内人头攒动,参观、品尝、购买的市民们络绎不绝,熏鸡、月饼、酸奶、胡麻油等产品供不应求,品鉴区的预制菜更是得到连连称赞。一饭膏粱系万家,柴米油盐关民生。为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22年乌兰察布用负责的态度、有力的举措,使得农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3%、0.82%,地膜回收率达到82%,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7%和85%。同时,积极推动察右前旗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国家考核认定并挂牌,持续创建察右后旗产业强镇和丰镇市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培育壮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等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效推动农牧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农企紧密型利益联结率达到61%。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绵绵流长,于坚持与付出之中给人以无限希望。播下希望、勤于耕耘、迎接收获,乌兰察布亦于坚持与付出之中扎实推进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推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出丰硕果,踏上新征程。
技术支持电话地址: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察哈尔西街18号(市党政大楼724房间)